本文圍繞全國人大代表魏巧對吸引和培養“新農人”助力鄉村振興的觀點展開。魏巧結合自身農業一線經歷,從“新農人”培養、鼓勵青年投身農業、讓“新農人”留得住發展好等方面提出建議,旨在推動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和鄉村振興。
在3月9日,《新華每日電訊》發布了一篇引人關注的報道,標題為《全國人大代表、江蘇潤果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魏巧:農業新質生產力歡迎“新農人”》。
全國人大代表、江蘇潤果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魏巧,有著一顆熱忱的心,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吸引并幫助更多年輕人投身鄉村振興、參與農業強國建設。她結合自己8年來扎根農業一線的豐富經歷,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建設性的推進方案。
首先是探索“新農人”培養新路徑。培養農業人才,實踐是關鍵。魏巧在調研中敏銳地發現,當下一些農業院校培養的學生與產業端的人才需求存在脫節現象,農科畢業生“招不來、下不去”的問題依舊較為突出。所以,農業人才的培養應當更多地依托生產一線。要把農業院校那些有責任、有擔當的學生引導到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中去。
就拿魏巧自己來說,2022年,她被江蘇大學聘為產業教授后,便與江蘇大學農業工程學院合作共建培訓課堂。她多次帶領學生們到潤果農業數字大田里進行實地學習。她認為,要把課堂放在田間地頭,哪怕機器壓壞了一些麥苗都沒關系,因為陡坡、水坑、爛泥地才是真實的農業生產環境。
除了培養大學生,為現有的高素質農民“充電”也不容忽視。應該加強農業職業教育,通過校企合作、農技培訓等多種方式,提升農民的文化素質和技術水平,培養出一批符合現代農業需求、掌握核心技能的“新農人”。
其次是鼓勵青年投身現代農業。如今的農業生產早已今非昔比,高度依賴機械化,無人機廣泛應用于植保作業,自動化耕種、收獲技術也在不斷普及。而且,現代生物技術、人工智能、低空經濟等在農業領域展現出了廣闊的發展前景。農業農村正成為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沃土,年輕人大有可為。
我們要抓住這一機遇,鼓勵青年返鄉創業,為他們提供實實在在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扶持,激勵他們投身鄉村振興。值得一提的是,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已部署完善鄉村人才培育和引進機制,大家都期待這些政策能夠盡快落地,為鄉村發展注入新的活力。
最后是讓“新農人”留得住、發展好。農業投資具有周期長、見效慢、工作辛苦的特點,僅僅吸引青年返鄉是遠遠不夠的,關鍵在于如何讓他們扎根鄉村、持續發展。
要留住“新農人”,配套的公共服務不可或缺。各地應當完善鄉村引進人才及其家庭的公共服務,確保返鄉創業者能夠享受與城市勞動者同等的創業扶持政策。同時,優化人才評價和激勵機制,提高“新農人”的獲得感和價值感。此外,要實施“人才 + 產業”配套政策,打造一批支撐農業高質量發展的“新農人”基地。
同時,也要做好風險防范工作。農業種植養殖收益低、投入周期長、受自然因素影響大,而且農村雇傭勞動力年齡偏大,這也成為了用工風險點。目前,國家對“新農人”的保險支持主要集中在政策性農業保險,涵蓋種植業、養殖業、林業及農機具等領域,但農業用工風險尚未被充分覆蓋。市場上的保險產品大多針對城市用工,創業初期的“新農人”難以承擔高額保費。
對此,魏巧建議,財政部門參照政策性農業保險模式,對農業用工保險保費給予補貼,并督促保險機構推出更具針對性的普惠性保險產品,鼓勵“新農人”購買保險,以降低經營風險,減少返鄉創業的后顧之憂。
本文圍繞全國人大代表魏巧的觀點,闡述了吸引和培養“新農人”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性及具體措施。從培養路徑的探索、鼓勵青年投身農業,到讓“新農人”留得住發展好并做好風險防范,為推動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和鄉村振興提供了全面的思路和建議。
本文鏈接:http://www.cliniczone.net/news5312.html“新農人”: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弄潮兒,聚焦“新農人”:為農業強國建設注入青春力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