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們的資源沒法做到全部業務都能照顧好,所以這時候必須要做取舍。”
在去年上半年召開的股東大會上,萬科宣布未來將聚焦綜合住區開發、物業管理、租賃住宅三大主業。
而過往被寄予厚望的商業板塊,則面臨了新的境遇。
人員調動、架構調整、資產出售……成為萬科商業板塊2024年的關鍵詞,而印力集團的“歸去途”也成為了過去一年時間里,市場關注的重點話題。
業務調整之下,萬科商業板塊的業績表現如何?一連串的數據當中,又能否窺探萬科對印力,乃至整個商業板塊的未來思緒?
業績解析
3月30日晚間,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發布2024年的業績報告,在致股東信中,這家企業表示2024年是異常艱難的一年。
從其整體業績來看,報告期內,該公司實現營收為3431.76億元,同比下降26.32%;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虧損494.78億元,由盈轉虧。
與集團整體業績走勢一致,2024年,萬科的商業業務(含非并表項目)實現營業收入88.9億元,同比下降2.5%。
查閱發現,2020年、2021年、2022年及2023年,萬科商業業務(含非并表項目)營業收入分別為63.22億元、76.29億元、87.2億元及91.1億元。而2024年的收入回落至兩年前的水平。
此外,這份財報與過往也有不同。
一方面,自2023年年度報告開始,萬科不再公開披露其營收前十的商業項目,最新發布的財報同樣如此;另一方面,印力的營業收入同樣不再單獨披露。
不過,對比過去幾年的業績表現不難推測,印力的業績占比約占萬科商業業務總收入的六成左右。
如若按此粗略計算,過去一年,印力管理的商業項目營業收入則為53.34億元,對比2020年、2021年、2022年及2023年的42.22億元、52.29億元、54.8億元及57億元,亦呈現出頂部回落的態勢。
數據來源:企業財報,觀點指數、商業客整理
“去年印力出售了不少核心項目,管理規模有所下降,對其結算收入也會帶來一定的影響”,有業內人士如是提到。
不過,即便是業務收縮的大背景下,年內,萬科仍有新的商業項目落成。
財報透露,2024年,上海徐匯萬科廣場、上海三林印象匯、深圳坂田萬科廣場等8個商業項目開業。
其中,上海徐匯萬科廣場開業率88%,區域首店率40%;深圳坂田萬科廣場開業率96%,其中深圳首店10家,龍崗區首店34家;上海三林印象匯開業率86%,區域首店率超50%,作為上海首個印象匯產品。
截至報告期末,萬科合計開業181個商業項目(不含輕資產輸出管理項目),較2023年末減少22個項目,建筑面積1081萬平方米,同比縮減6.65%。
年末,該公司規劃中和在建商業建筑面積為196萬平方米,而上年同期為305萬平方米。同時,萬科管理運營的商業項目中,長三角及珠三角城市規模占比超過58%,四個一線城市的占比為29%,一二線城市的占比超過94%。
顯然,無論是開業項目還是儲備項目,萬科其業務總量出現了較為明顯的減少。
數據來源:企業財報,觀點指數、商業客整理
持續出表
業績下滑、項目規模縮減……在外界看來,這是萬科放棄商業板塊的有力證據。
實際上,早在去年年初,深陷資金壓力的萬科,便對其主營業務做出了大調整,商業板塊不再是萬科“三大主業”之一。
針對彼時的“瘦身計劃”,萬科提到,將通過大宗交易和REITs,把商業辦公資產轉讓出去。
而率先被擺上貨架的是上海七寶萬科廣場,這也是萬科運營管理商業項目當中,收入最高的一個。
商業客查閱發現,2020年至2023年上半年,七寶萬科廣場的營業收入分別為3.68億元、4.42億元、4.08億元、2.13億元,均位列萬科商業項目第一位。即便疫情影響的那些年,其營業收入也遠高于第二名的深圳印力中心。
去年2月份,萬科以23.84億元出售了在上海七寶萬科廣場一半股權,自此,萬科完全退出該項目,而這一交易對價較項目估值折讓將近三成。
困境之下,萬科選擇將最賺錢的購物中心出售,以換取現金流,有市場人士表示,“這是不得已選擇。”
七寶萬科廣場之后,開業不到四年,但營業收入迅速超越深圳印力中心,奪得榜眼的上海藍翔印象城MEGA,也難逃出售命運。
去年7月,印力將其所持的上海南翔印象城MEGA48%的股權轉讓給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(GIC),交易完成后,GIC持股比例升至98%,而印力持股比例降至2%。
兩個月后,上海松江印象城48%股權亦由GIC接手,印力的持股比例從50%降到2%。
除此之外,萬科還接連出售了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T208-0053號宗地使用權、深水埗長沙灣The Campton商場及附屬公眾停車場、上海陸家嘴綜合體45%股權等。
在前不久召開的投資者交流會上,萬科管理層表示,大宗交易和資源盤活方面,公司全年實現大宗交易簽約259億元,完成資源盤活回款104億元。
除了大宗交易,萬科還在尋求多種合作形式,包括股權融資、類REITs及公募REITs等。
去年,中金印力消費REIT成功上市,其底層資產則為杭州西溪印象城,該項目整體建筑面積25萬平方米,是杭州城西單體總建筑面積最大的TOD購物中心。
值得注意的是,在萬科最后一次披露的“運營管理前十大商業項目”當中,已有四個項目完成了出表與剝離。
“大量核心資產被出售,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萬科有意放棄商業地產市場”,業內人士提到。
圖片來源:企業財報
商業前路
在萬科的體系內,商業業務始終被分作“兩大派系”。其一,印力集團;其二,則是萬科各個城市公司下轄的商業事業部。
據了解,2016年,萬科正式將印力收歸麾下。不過,收購至今也有近九年時間了,但萬科始終未將印力集團并表,從其財務報表上看,印力屬于“長期股權投資”,產生的收益屬于“投資收益”。
2024年,萬科集團錄的投資總收益為89.23億元,其中,成本法核算的長期股權投資收益為88.47億元,而權益法核算的長期股權投資收益為0.31億元,出售長期股權投資產生的收益為8.75萬元。
在資本市場看來,印力在商業運營與資管操作方面,有著較為成熟的經驗,而萬科各個區域事業部則持有大量的商業項目,但兩者始終未能形成合力,由此導致萬科商業板塊的業績無法達到預期。
過去幾年,萬科也試圖整合旗下商業板塊,但效果甚微。
其中,2021年6月,王海武空降印力集團,出任總裁一職,隨后,2022年,萬科將49個自主開發項目交予印力集團管理,,總體量達200萬平方米。
2024年年初,萬科成立全新的商業事業部,將商業版塊提到了與開發業務和獨立上市的物業板塊同等地位,同時任命孫嘉作為商業BG的操盤手。
同年10月,萬科再度調整組織架構。其一,為了進一步提高商業、辦公資產的經營效益,開發經營本部將組建辦公事業部,聚焦辦公類資產的經營提效。
其二,深化商業事業部組織建設,事業部本部未來將聚焦大型購物中心、社區商業以及歷史文化街區的三大核心產品線開發,一線項目則合并為七大地區公司,以更加貼近當地市場和客戶,聚焦項目深耕細作。
對于商業板塊的前路與印力集團的去留,萬科從未言明,但從只言片語中,也能窺探其考量。
有市場人士表示,此前的架構調整,或許意味著萬科商業的業務線將持續收縮,商業資產出售也將繼續。
在2024年度業績投資者會上,針對債務償還壓力的話題,萬科亦明確表示,將靈活采用資產證券化、市場化轉讓、戰略引戰等策略,適時補充流動性,支持資產價值最大化兌現。
本文鏈接:http://www.cliniczone.net/news16365.html商業退步集 | 萬科商業穩住了收入規模 但前路在哪里?